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近日正式發布全球首個低場核磁共振肉品快速檢測標準(ISO 17646:2025),標志著我國在食品質量安全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。這項由中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,不僅填補了肉類水分檢測領域的國際空白,更開創了非破壞性檢測技術應用于食品監管的先河。
【標準誕生記】
該標準研制歷時三年,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指導下,由中國商業聯合會統籌協調,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團隊聯合中國農科院、江南大學等15家科研機構及行業龍頭共同攻關。研究團隊突破傳統檢測范式,將原本應用于醫療領域的低場核磁技術成功移植到食品檢測領域,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快速檢測體系。
【技術革命性突破】
相較傳統烘干法耗時數小時的檢測周期,新標準實現了三大技術躍升:
非破壞性檢測:完整保留樣品組織結構,支持批次抽檢與留樣復檢
分鐘級效率:單次檢測時間壓縮至3-5分鐘,檢測通量提升12倍
分子級解析:精準識別自由水(>95%)、結合水等5類水分子形態,注水肉識別準確率達99.7%
經全球12個權威實驗室聯合驗證,該標準重復性標準差(RSD)低至1.2%,穩定性指標較同類國際標準提升40%。目前已有美國FDA、澳大利亞檢疫局、俄羅斯聯邦農產署等23國機構采納該標準作為貿易監管依據。
【產業升級新引擎】
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,該標準的實施將產生三重效應:
? 推動我國肉類產業質量管控邁入"分子診斷"時代,預計年減少不合格產品流通損失超15億元
? 帶動國產低場核磁檢測設備出口增長,相關企業已獲歐盟CE認證、美國FDA備案
? 構建全球統一的肉品水分檢測"語言體系",破解國際貿易技術壁壘
這項標準的發布,不僅彰顯中國在食品檢測領域從"跟跑"到"領跑"的跨越,更通過輸出"中國方案"重塑全球食品質量安全治理格局。正如ISO評審專家組評價:"該標準創造了三個第一——首次將核磁技術標準化、首次建立非破壞性檢測國際規范、首次由發展中國家主導制定食品檢測基礎標準。"
微信咨詢
電話咨詢
最新資訊